聊城将做好运河“通、联、灵、秀”四篇文章 打造“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
10月18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在聊城隆重召开。这次盛会不管是对大运河还是对聊城,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自阳谷南入境,在我市蜿蜒百公里,自南向北穿过阳谷、聊城、临清。明清时期,聊城是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出现过数百年的繁盛,尤以发达的商业著称于世,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市委书记孙爱军在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的讲话中表示,市委、市政府正着力将大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我们将按照古运河流经路线,将运河沿线节点串联一体,通过沿途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力争使聊城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聊城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推进运河保护开发等大项目为主线,着力推进旅游改革、大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市场营销等工作,聊城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
规划先行 打造多业融合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踏雪寻梅、江花草甸、粉色梦幻、紫海寻香、七色浪漫、玫瑰原野,这是京杭运河聊城段花田旅游规划。
紫禁御砖临清贡、葫芦之乡福禄寿禧、乐活东昌、铁打周店,七级运金、天人之际,阿胶养润,这是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分区规划设计。
灵动运河、隽丽美湖、逍遥温泉、绚丽古城、古今七镇、风情商街、活力技人……这是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产品框架规划设计。
在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上,《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方案引来不少专家学者及投资者的注意。
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确定将运河文化作为聊城文化旅游业的主打品牌,将运河的保护开发作为推进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隆起带。
《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站在全国的角度对聊城运河段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省城镇体系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和水利现状、京杭运河及周边用地现状,以及区域旅游市场、区域旅游环境和旅游需求的研究分析,确定了我市古运河总体定位、旅游品牌及设计愿景。
其中总体定位为,世界的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自行车赛基地;中国的运河:国家步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的运河:聊城运河经济带、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品牌:会通古运河,聊城故事多。设计愿景包括四大篇章: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该规划为多规合一的运河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已经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审议通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多业融合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文旅融合 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在聊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运河文化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这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来自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历史学专家参加大会,奠定了聊城在运河城市中的地位。
聊城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运河文化资源尤为丰富,近年来开展了大量运河文化研究,建设了京杭运河(聊城段)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样板段,建立了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数据库,打造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江北水城欢乐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期间,活跃在古城内的特产展销会热闹非凡,不仅有遍布于各县市区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展示了大量融合新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市民大饱眼福。
在中华水上古城内,博物馆成了最常见的字眼,古城内分布着契约博物馆、婚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明清圣旨博物馆、金丝楠木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面积不大但主题角度别致,展品内涵丰富。推进非遗进景区,古城内还有东昌毛笔、木版年画、东昌葫芦、牛筋腰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游客展示绝活并开展研学项目。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更是成为聊城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文旅融合,让聊城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不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整合资源 做好“通、联、灵、秀”四篇文章
记者从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了解到,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将沿京杭运河聊城段建设旅游道、国家步道及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河道长110公里、旅游路长154公里、国家步道长152公里、沿路绿化带宽2050米,将建设一级旅游服务驿站4处、二级旅游服务驿站10处及若干三级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8处,远期建设125公里的轨道交通。该项目得到上级政府和大型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已被列为全省重点预备项目、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目前,先期投资5亿元、约3.3公里的样板段工程已经启动建设。
按照京杭运河(聊城段)保护开发下一步计划,我市将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从规划、管理、法规、经费等各个方面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京杭运河聊城段遗产保护管理和监督力度。积极申请、高效利用文物保护资金,加快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使运河遗产保存状态得到整体提升。改变文物本体的“冻结式保护”,积极实施沿线文物活化工程。
整合市内主要旅游资源,集成运河文化、河湖水系、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等各类要素,形成富有代表性的运河文化体验带、富有活力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富有韵味的河湖景观风情带、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展示带。具体将做好“通、联、灵、秀”四篇文章。所谓“通”,就是实现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将淤塞的河道开挖蓄水,两岸修建旅游道路。所谓“联”,就是以运河为纽带,连通境内主要湖泊、河流、湿地等,把沿线的旅游资源关联起来,形成大线路、大景区。所谓“灵”,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气质,实现自然环境、景区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显城市的灵气。所谓“秀”,就是搞好运河沿线绿化美化,形成风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画廊”。最终将京杭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亮点工程。
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以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为纽带,以东昌湖、徒骇河和县市河湖为主要节点,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构筑起水上交通游览线路,建设全域水城。
大力发展运河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建设森林人家、美丽乡村、旅游小镇等特色旅游景区,形成田园艺术景观。策划系列文化主题活动,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聊城晚报 全媒体记者 刘亚杰
- 上一篇: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实现旅游通航 2019/10/27
- 下一篇:聊城旅发集团总经理张官庆到公司调研 2019/10/25